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张宇轩
7月12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乡村振兴东营样板”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广饶县打造大王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新闻发布会。广饶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茗,大王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武志杰参加会议并介绍广饶县大王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有关情况。
王茗介绍,大王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位于广饶县大王镇南部,与潍坊市、淄博市相邻,含刘集后村、封庙村等26个村,人口2.5万、面积45平方千米。近年来,广饶县始终坚持高点定位、高标谋划、高位推进,乡村振兴片区建设工作取得扎实成效。面上,高标准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全力打造“五大振兴”齐头并进的综合性示范区;线上,规划“两带三区”,两带即特色产业示范带和红色文化旅游带,三区即“高端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高端智慧农业示范区”“标准化生态林果种植示范区”;点上,制定村庄发展规划,根据产业特色合理布局项目点,绘好发展蓝图。
坚持产业带动、典型示范,做强乡村现代农业。一方面,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立足大王工业优势,坚定不移走“以工哺农、工农融合”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子,发展形成蔬菜、花卉林果两大主导产业格局,优质蔬菜种植面积1万亩,大田菜面积1万亩,花卉林果面积5000亩,年产蔬菜量达到20万吨。投资4亿余元,实施黄三角蔬菜种业基地、怡丰高端集成蔬菜育种育苗示范园等20余个重点产业项目,建立大王绿色优质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专属销售渠道,形成了“培育—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加大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片区内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家、家庭农场16家、合作社16家、标准化基地14家,进一步激发了乡村振兴新活力。另一方面,提升农业发展品质。对3500余栋温室大棚进行划区编号、一体规范,推广标准化种植模式,推进现代装备、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后稷家庭农场等农业企业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统一安装智能化检测、控制等设备,实现物联互通、信物融合的数字化精准种植培育管理新模式。建成投用大王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立质量保证监督机制和产品可追溯管理系统,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商标注册证4个、山东省第六批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1个、大王镇区域公用品牌1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品牌121个。
坚持人才驱动、创新机制,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一是立足本土培育人才。依托“两院一网络”为职业农民量身打造精品课程,新建荣庄村、东方花卉等农民实训基地6个,每年开展各类农业知识培训班20余班次,完成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00人次以上。以上级农业领域优秀人才评选工作为抓手,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乡村之星、乡村创业之星等申报工作,带动农业高层次人才扩规模、提质量,培育县级及以上首席技师45名,3人获评全省首批高级职称农民。二是搭建平台吸引人才。围绕乡村振兴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注重农业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坚持把招才引智融入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推介活动中,大力引导企业引进急需的高精尖人才,怡丰农业、阳光奶牛场等15家农业企业均建立高端人才引进、培育政策,截至目前共引进各类农业专业人才10余名。8家规模农业企业与6家高校签订7项技术类合作协议,16名专家定期到大王镇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建成全国首个镇级人才综合体——黄河三角洲人才综合体,与山东省农学会联合创办了全省首家育种育苗博士科研工作站,山东省农科院在片区内创办奥孚(广饶)鲁丽苹果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了人才当地培养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三是多措并举服务人才。积极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实施育才小学、大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政设施配套更新等项目,打造优美宜居环境。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着重为重点人才开展定制化服务,配套完善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政策措施,为高层次农业专业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坚持以文化人、培根铸魂,丰富乡村精神内涵。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示范片区26个村均建成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和文体广场;指导北张淡村等3个村完成乡村记忆展馆建设,基层文化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升级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高地,重点打造建设吴家等12个村庄宣传一条街,南陈官村等3处文明家园,片区26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部达到县级优秀标准。围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持续举办金秋花节、消夏文艺晚会等群众性品牌文化活动,创新性开展200余场农民运动会,让群众享受家门口的文化盛宴;开展志愿服务、典型选树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县级以上文明村覆盖率达100%,培树起新时代乡村新风正气。深入实施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指导26个村立章程、明规矩、搞服务,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以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为目标,以红色刘集旅游区为核心和龙头,联动阳光奶牛小镇、山海渔业、织女河生态林场等全镇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推进封庙、西李、东庄子等一批景区化村庄建设,加快推动红色游、工业游、乡村游、生态游、研学游融合发展,实现全镇旅游资源以线串点、引流辐射、联动发展,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
坚持内外兼修、长效提升,优化村发展环境。一是提升农村生活环境。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实施“三线三区”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以农村弱电下地、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建立县、镇、村三级农村旱厕改造后续管护联动监管机制,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投资3500万元修建“四好”农村路23.88公里,高标准提升东风路、海棠路等6条连村路,栽植各类树木2200余亩,连续三年在全市人居环境检查中名列前茅。二是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实施2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等措施,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农药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耕地质量不断提升;全面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100%,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95%以上。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成实验中学和育才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医疗卫生水平持续提升;建设农村幸福院6处,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党建引领、组织聚力,筑牢乡村发展根基。一方面,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2018年在全市率先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2021年全面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一肩挑”比例达到100%,年龄、学历结构实现“一降一升”。立足实际,确定为民服务事项120余项、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330余项,完善《村级服务事项清单》50余项,创新推行支部领办“幸福餐厅”,为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严格落实“主题党日”、“四议两公开”、“三务”公开、《村规民约》、“街巷议事会”等制度,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水平明显增强。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3处、改造提升20处农村党群阵地,建设1处党建主题公园,打造农村党建示范集群区。探索“党建+网格”治理模式,搭建起“村党支部—街巷(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网格治理体系,实现对村庄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另一方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行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村集体资金、资源入股,村民土地、劳务入股等形式,整合众泽、绿盛等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总面积3.6万亩辐射带动43个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合作社示范带。用好“三类发展资源”,在镇区驻地村,借助镇区商业资源,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在企业占地村,引导村庄与周边企业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在项目周边村,借助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项目,推进规模化经营。目前,示范区内2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