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王统鑫
6月10日下午,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主任刘静介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湿地修复方面相关工作情况。
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坚持用生态的方式修复生态,探索形成了“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以“线、面、带”修复为抓手,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连通水系241公里,疏通潮沟9条76公里,新建改建引黄口6个,在现行黄河流路两侧形成9个引黄口布局,将引提水能力从不足40个流量提高到131个流量,近两年生态补水量突破3亿立方米;修复淡水湿地20.6万亩,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治理互花米草3.8万亩,实现了陆海分割修复向系统修复的转变,促进了“河—陆—滩—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了黄河口新生湿地的原真性、完整性。
“线”,就是水系循环联通。水是湿地的灵魂。近年来,黄河来水来沙持续减少,流路固化、河床下切,黄河与湿地、滩涂的水文联通性降低,淡水补给减少,导致保护区内局部湿地生态退化。为进一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委托中国水科院编制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配置与水系连通规划(2018-2030年)》,并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取、蓄、输、用、排的水系格局,形成“河-陆-滩-海”入海循环主干道,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区域水土环境。通过实施水系循环联通工程,疏通黄河漫滩遗留沟汊,恢复湿地与黄河的交流,形成大循环体系;通过生态闸坝调节水位,模拟形成黄河自然漫溢过程,为原生湿地进行补水。同时,根据植物生长、主要鸟类种群的用水需求,合理制定补水计划,最大程度的发挥淡水资源生态效益。
“面”,就是打造湿地微循环,实现自然修复。针对淡水湿地,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塑造微地形,建设鱼类栖息地、鸟类繁殖岛、植被生态岛,营造适宜鸟类生存的环境,形成“河流水系循环连通、原生湿地保育补水、鱼虾生物繁衍生息、野生鸟类觅食筑巢”的生物多样性湿地;针对滩涂湿地,以恢复盐地碱蓬和柽柳为主要目标,不改变原有的河流水系、地形地貌,从营造原有物种生长条件入手,实现“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
“带”,就是潮间带修复。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在潮间带具有超强的繁殖力,通过影响本土植被和潮汐水文过程,改变了潮间带生境结构与功能,降低了分布区内浮游植物、动物的个体数量和多样度,影响了鸟类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对生态损害极其严重。为有效清除互花米草,逐渐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及滩涂贝类等本底物种,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与安全,通过学习研究互花米草生长的基本原理,从阻断植株根部、叶片间输送氧气和营养过程入手根除互花米草,疏通潮沟提高水文连通性,及时恢复盐地碱蓬,种植海草床,恢复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