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王统鑫
“看,这就是盐碱地上种出的粮食!”“太好了!曾经的瘠土,如今真成高产的粮仓了!”……11月10日,“黄河安澜·绿色发展看山东”主题活动媒体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东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不少人见到这里收获的粮食后,发出了兴奋的感慨。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短短几句民谚,道出了盐碱地上农民之难。不少当地老农提起曾经的艰苦岁月,仍感慨万千。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入海口携带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由此,其中心城市东营市在诞生之初便面临着一个世界性难题——盐碱地治理。甚至,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重度盐碱地更近似一片不毛之地。
由此,探讨如何唤醒这里的活力,变成了农业人的深刻命题。
200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吹响了向盐碱地要粮食的号角;2015年10月,地处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国务院批复设立,让这里成为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发展盐碱地现代农业的试验场。自此,一场科技会战在黄河口悄然打响……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三角农高区视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牢记总书记嘱托,黄三角农高区聚焦种子这个农业“芯片”,过去通过改变盐碱地适应作物,现在倒过来通过种业创新,让作物适应盐碱地。在育种的选择上,积极探索由传统的田间筛选和杂交育种,向分子设计育种转变。
以大豆为例,在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联合中科院搭建的盐碱地育种加速器里,多款大豆新品系通过光、温、水、气等多项指标的精细调节,模拟各类生长环境,缩短育种周期,高效完成品系的优胜劣汰。
耐盐碱大豆新品系是黄三角农高区近些年在盐碱地上发展成果转化孵化的一个缩影,它们的出现,为深耕盐碱地、充裕大粮仓提供了核心要素。
与此同时,黄三角农高区吸引一大批国内耐盐作物育种专家团队开展育种工作,建设了育种平台和耐盐碱富硒高产大豆、耐盐水稻、优质耐盐苜蓿、优质饲草甜高粱、盐地藜麦等9个盐碱地良种繁育示范基地。近年来,各个育种团队在农高区搜集保存了各类作物耐盐种质资源1.8万份,筛选评价了育种材料6000余份,初步选育出37个新品系,示范推广9.2万亩,亩增效益15%-20%。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昔日的盐碱滩正逐步“变身”为稳产增产的“聚宝盆”、大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