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东营频道>内容详情

利津县:立足建设“大美富强新北宋”发展目标 北宋镇乡村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023-08-25 08:56:2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张宇轩

8月24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乡村振兴东营样板”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利津县北宋镇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利津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教育工委书记陈其文,利津县北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炜,北宋镇人大主席季丽云参加发布会并介绍北宋镇乡村振兴工作有关情况。

陈其文介绍,近年来,北宋镇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立足建设“大美富强新北宋”发展目标,北宋乡村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先后获批全国卫生镇、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省黄河滩区迁建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以产业振兴为着力点,筑牢农业农村发展“新航标”

立足沿黄农业产业优势,以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力促乡村产业兴旺。一是聚力推进基础设施提升。成功创建“金河滩”省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先后实施了总投资6300万元的万亩精准扶贫土地整治示范项目、总投资9800万元的2.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9个农田水利项目,跟进基础设施配套,片区节水灌溉能力和生产条件全面改善。二是聚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围绕中草药、滩区特色农产品种植等产业,先后引进了投资8000万元的养仕康科技、投资2700万元的鑫源共享农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中草药产业链条,打造集智慧农业、四季果蔬、林下种养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2处,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支部领办+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培育黄河滩芦笋、蜜桃、西瓜、莲藕四个地标认证农产品,连续多年举办蜜桃采摘节、中草药文化节、西瓜音乐节等,全镇农业产业实现集约高效发展。三是聚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质量,扎实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金桥计划”,全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覆盖率达到83%以上。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形式,让小农户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以人才振兴为支撑点,谱好农村发展“人才曲”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抓牢乡村振兴人才发展的“金钥匙”,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一是选贤任能,配强领航头雁。把好村干部人选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选出能力强、素质高、作风实、能带头的优秀人员担任村“两委”、村集体经济负责人,定期召开书记观摩会、“竞赛比武”等活动,全面提升“头雁”领航发展水平。承接全市村主职干部“一肩挑”试点,率先完成100%目标任务,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实现整体优化。二是引雁归巢,引入源头活水。建立在外乡贤、创业人士、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优秀人才清单,并组建人才交流微信群,定期宣传家乡发展变化和返乡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引导他们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返乡创业就业等。目前,已引导54名乡贤服务乡村发展。先后与中科院、省农科院、山东大学等院所机构开展人才对接活动30余次,与东营博士联谊会建立共建关系。绿康食用菌合作社及负责人佟福兴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报道。三是精雕细琢,深耕育才沃土。投资1500万元打造利津县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暨农村党支部书记实训基地,引进黄河三角洲特色作物产业技术研究院,绿康食用菌合作社创建为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创建“问道学堂”“黄河夜话”“共走振兴路”“手牵手奋斗”“张俊华红色放映厅”5大培训品牌,通过“课堂讲授+现场实训”方式,先后举办20多期培训班,培训学员2100余人,培养乡土人才50余名。

以文化振兴为切入点,提升乡村发展“精气神”

大力弘扬新时代主旋律,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一是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盘活黄河下游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筑台文化”“石夯文化”“治黄文化”“油区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拍摄全国首部反映黄河滩区迁建题材的院线电影《高家台》,影片荣获2021年度全省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入围“全国20部脱贫攻坚主题电影”,“砥砺石夯”成为全镇乡村振兴的新名片。二是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庄户剧团开展文艺下乡活动,共安排各种演出486场,确保全覆盖。组织文化艺术业余爱好者参与戏曲、舞蹈、音乐、美术等门类作品创作,常态化开展经典诵读、大师课、非遗文化等体验式、互动式的文化艺术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扎实开展。立足村镇实际,围绕群众所需,高标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辖区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东营市委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落户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依托“大美北宋”志愿服务品牌,先后开展宣讲、评选、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380余次。通过机制建设、打造志愿者服务队伍、推进移风易俗等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用“点滴奉献金河滩”“人居环境你我同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新时代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以生态振兴为突破点,实现农民群众“宜居梦”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环境治理,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是城镇功能品质稳步提升。启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建设总面积4.2万平方米的北宋家园社区和1.1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医养结合幸福院,推动城镇功能品质全面提升。投资8960万元实施北海家园棚户区改造项目,投资3020万元实施镇区道路改造及沿街房立面提升工程,投资760万元建设北宋镇镇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和北宋镇便民服务中心,有力激发城镇内生动力。二是人居环境提升深入推进。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对全镇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在镇区和72个行政村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率先在全县实现道路硬化“户户通”,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开展覆盖38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造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6466户,改厕率达93.1%,30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建设公共厕所。投资3000余万元实施了7585户的“燃气村村通”工程,全部实现通气投用。全镇5个村创建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村人居面貌实现质的跨越。三是滩区生态环境持续提升。强力治理黄河滩区“四乱”现象,滩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风景区。围绕沿黄乡村百里幸福长廊建设,率先实行主题党日和村庄生态日双日叠加,设立生态监督员160名,常态化开展生态巡察。创新推广村党支部领办生态合作社,建立全县第一个生态小屋,制定村级生态公约,每月评选生态农人榜,营造全员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以组织振兴为立足点,啃好乡村振兴“硬骨头”

坚持问题导向,用实劲啃好乡村振兴的“硬骨头”,强健乡村发展的“骨骼”和“血肉”,确保农村充满活力。一是深入开展基层基础提升行动。实施“强基固本”“质效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和支部组织生活两个标准化建设,狠抓薄弱村整治,借助村“两委”换届选举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干部年龄学历实现“一降一升”。持续推进集体经济“破壳行动”“三年行动”,出台《村集体经济奖惩办法》,大力实施支部领办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五庄西瓜、佟家河畔双花、大牛食用菌等规模化增收模式逐步壮大。二是强化党员干部管理。健全村、工作区党组织书记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制度,打造“支部书记论坛”品牌,完善日常督导、述职评议、观摩调度、年终考核于一体的基层党建责任落实和考核评价体系。依托全县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暨农村党支部书记实训基地,为全县村“两委”干部、党员队伍、致富带头人等队伍提供培训载体。三是探索“四治”融合治理体系。创新构建街巷微架构,选优配强党员“街巷长”,搭建“一约两团三会”治理载体,创建了“街巷管家”“老刘调解”等特色治理品牌。探索建设党建引领“数字赋能·强村善治”管理平台,推动镇域745路高中低点视频监控联动,逐步实现耕地保护、畜禽养殖、秸秆禁烧等自动化巡查预警。平台入选全国2022数字政府建设特色案例、荣获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创新大赛案例一等奖。荣获全国“政务服务”创新奖。北宋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案例入选《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实例》。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赵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