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东营频道>内容详情

利津县:汀罗镇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全省首批、全市第一个集中推进区建设项目

2023-08-25 09:13:2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张宇轩

8月24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乡村振兴东营样板”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五场:利津县汀罗镇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利津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教育工委书记陈其文,利津县汀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登科,利津县汀罗镇武装部长赵泉平参加发布会并介绍打造汀罗镇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的有关情况。

陈其文介绍,汀罗镇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位于镇域西南部,规划面积1.02万亩,覆盖12个行政村,涉及2004户8159名群众,是全省首批、全市第一个集中推进区建设项目。推进区实施总投资7914万元的园区产业提升、水生态及环境治理等8个项目,按照产业集中连片、项目集成整合、村庄示范带动、科技人才赋能的发展方式,为推动“五大振兴”协同发展积累经验、探索新路,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省级示范样板。

精心谋划设计,“多方联动”促高标推进

优化顶层设计。结合县域、镇域特色,科学选点布局,详细编制《利津县汀罗镇乡村振兴衔接推进区实施规划》,按照“一心一轴四区多点”总体布局规划建设,“一心”即综合服务中心,“一轴”即乡村融合发展轴,“四区”即农旅融合示范区、历史文化展示区、美丽乡村宜居区、传统农业提升区,各片区系统布局了多个示范项目。

县镇两级“组团作战”。成立工作专班,先后召开推进区项目推进会8次、现场推进会6次,进一步推动资源要素向推进区集聚,建立推进区建设部门单位工作例会、民主议事决策等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力量,为各项任务推进落实提供坚实保障。

凝聚建设合力。创新投融资渠道,建立财政引导、部门倾斜、镇街自筹、社会公益投入、群众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探索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农业信贷担保、产业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强化对蔬菜和食用菌产业全链发展的支持,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打造多方帮扶新格局,实现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15户,金额23720.1万元。

聚力攻坚突破,“产业联育”促抱团发展

优化产业链条。依托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聚焦四季可采摘、空间全利用、产业链条化,实施总投资4780万元的高温果蔬大棚及园区产业提升项目、4MW农光互补发电项目、食用菌产业链配套、高标准果蔬大棚建设等项目,片区村集体收入可每年增加300万元以上,低收入家庭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并带动形成了集休闲观光游、农事体验游、亲子研学游等于一体的多类型文旅路线,打造了“汀罗农品“"铁门关旅游”等特色品牌,促进群众就业和村集体经济增收。

创新发展模式。以前关村为阵眼,整合推进区内土地、资金、政策等资源,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处、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家庭农场12家,大力推行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抱团取暖”,推动产业联培联育、提质增效。

深挖文旅潜力。统筹区域内农旅、文旅优势,打造休闲观光游、农事体验游、亲子研学游等文旅路线4条,提升推进区整体效益,示范带动周边村庄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服务质效,“治理联管”促共治共享

健全治理机制。建立“县级—镇街—推进区—村级网格—街巷”五级工作治理体系,打造社会治理网格驿站12处,解决群众事项300余项,充分发挥“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系统作用,提升社会治安防范能力,形成基层自治、德治、法治的“三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格局。

强化人才培育。依托“青鸟计划”工程,聚焦乡村治理、青年所需,统筹开展新青年建功乡村振兴行动,储备40岁以下年轻后备干部50余名。举办“在外能人”交流活动,吸引人才回乡创业,着重培养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农技推广人才和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引进盐碱地生态治理专家和耐盐碱作物专家,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繁荣乡村文化。开展“立家规”“传家训”“美家风”活动,引导村民弘扬传统美德,传播文明新风。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累计组织文艺演出152场,公益电影1140场。

坚持环境优先,“生态联治”促宜居宜游

优化人居环境。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累计清理残余“三大堆”垃圾3760余处,清扫河塘沟渠水面垃圾16700余平方米,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前关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完善基础设施。投资3400万元实施水生态及环境治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新建和改造道路6.6公里、房台1.2万平方米,治理修复纳污坑塘、沟渠水体22万平方米,有效改善区内人居环境和水生态环境。

扮靓美丽乡村。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前崔村、前关村等5个村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灶二村、灶北村等7个村成功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持续开展农村旱厕改造“回头看”行动,健全管护长效机制,分片分区设立厕改服务站点2处,配套厕改专用服务车辆3台,平台管理员9名,改厕村智能化管护平台安装使用率100%。

聚焦党建引领,“组织联建”促发展合力

打造乡村振兴“主心骨”。按照“一股力量谋全局、一套班子抓落实”整体思路,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由镇党委整合推进区内12个村党支部,纳入4个镇直部门的10名党员,成立衔接推进区功能性联合党总支,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凝聚落实合力。

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以高质量党建激活组织内生动力,镇村融合联动做好群众动员、土地流转、环境打造、争资招商等工作,先后流转土地300余亩,争取上级支持和社会资金超过1亿元,为衔接推进区顺利建设、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锻炼乡村振兴的“真本领”。推进区内各村实现主题党日联合开展,创新建立“书记夜谈”工作机制,通过各村党组织书记访民情、听民意、问民需,为推进区内项目谋划、工作优化和任务落实搭建桥梁纽带。同时,落实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行动,以村级党组织联建共创为抓手,按照“地域相近、成方连片”原则,谋划建设区域性党群综合服务中心1处,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赵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