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张宇轩
8月31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乡村振兴东营样板”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7场:利津县利津街道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据利津县委常委、副县长成延钊介绍,近年来,利津街道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落实中央、省、市、县各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要求,立足街道实际,整合优势资源要素,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升级版”。先后获得山东省森林乡镇、山东省水土保持示范乡镇、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乡镇等称号。
推进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新高地
提升粮食供给保障。始终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农业科技、政策支持,稳步推进王庄片区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压缩高耗水作物种植规模,推动节水农业、绿色农业全面发展。
以项目建设引领产业发展。依托辖区丰富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加快推进总投资18.26亿元的东津渡文化旅游、温泉新村等6个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深度融合、模式新颖、特色鲜明的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区。
培育沿黄特色产业。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等途径,做优做精产学研为一体的綦家嘴现代农业园,不断培优“东津渡”“綦家嘴”等沿黄农文旅名片,树牢产业壮大、基础完善、文化丰富、宜居宜游的文化“两创”新标杆。接续推进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建设,完成创新创业基地123家企业登记注册,打造全县首家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的民宿—东津晓宿,建设渔樵耕读、原力舱等八套民宿,串联黄河生态风景廊道、綦家嘴采摘园、花洲鱼影等景点,以乡村游、康养游、研学游等特色文旅项目,推动东部沿黄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培育乡村人才,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搭建人才平台。出台相关奖补措施,以环境和政策吸引国内高端产业公司在东津渡设立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围绕全县人才图谱,在文旅、教育、康养、环保等方面加大走出去引进来的力度。计划建立“科创中国”绿洲惠农产业研创平台,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王慧教授团队合作,该团队现于大门张村皓月农场开展土地改良试验,合作开展龙虾秋葵生态种养节水循环农渔综合体项目。依托沿黄生态长廊规划,积极对接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与陈安华团队开展人才战略合作,力争年内柔性引进省级专家学者2名以上。积极对接齐鲁乡村振兴研究院、现代农业实训中心(齐河),成立齐鲁乡村振兴研究院利津分院。
抓好乡村人才培育。开展农民技能提升行动,强化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每年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千余人次。依托綦家嘴百果园、国斌农场等村居专家工作室,组织优秀的农村中青年技术人才外出培训。通过“双向挂职”“揭榜挂帅”等方式,引导专技人员下沉一线搞服务,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有职称的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同时,推行“支部+协会+人才”模式,加快乡贤能人回流,助力乡村振兴全域提升。
优化就业创业服务。以东津渡创新创业基地为抓手,加大乡村人才创业资金保障力度,打造一批高质量众创载体,建立创业指导、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模式,帮助4名首次成功创业者申请领取创业补贴1.8万元,累计申请小额贴息贷款1500余万元。直接扶持创业人员79人,带动就业400人。
培育文明乡风,乡村文明迈上新台阶
深化乡村文明实践建设。持续以所(站)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提档升级实践所1处,实践站68处,壮大志愿服务队伍200余支,组织实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5个,开创了“传承好家风”“乐学书香”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重要载体,聚焦传统节日及纪念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五为”“五聚”志愿服务。今年以来,开展“情暖夕阳”“宣讲进乡村”“先进典型评选”等文明实践活动300余次,村民文化业余生活日益丰富。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深化供给改革,瞄准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对接和谐艺术团等5个艺术团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实现戏曲、电影进村全覆盖,促进基层文化活动提质增效。
倡树乡风文明新风尚。深化文明村镇建设,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美丽庭院”“绿色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
推进宜业宜居,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清理“三堆”1700余堆,修复沟、路207.8公里。投资4800余万元实施“三网同建”,开展“三害同治”。建成3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带动村、10个示范村。深入开展断壁残垣整治行动,排查清理断壁残垣206处、修缮重建110处。实施天空蜘蛛网清理行动,完成26个村的整治工作。改造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3460户,改厕率93%。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监管。坚持系统治水、精准治气、规范治废,成立水环境专班,投资1387万元完成3处危废固废处置,保障农村自来水入户率、供水率、水质合格率。设立村庄生态日,与主题党日“双日叠加”,支部书记担任村级生态长,党员认领生态责任林,群众担任生态公益岗,全民抓生态的意识持续增强。建设“东津省级湿地公园”一处,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促进生态保护和生产生活相互融合,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生态福利。
接续实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投资1100万元实施两廊绿化工程,新增生态林46亩,联通水系12公里,城乡生态绿道14公里,片区内4个搬迁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
加强组织建设,乡村治理实现新突破
建强基层组织堡垒。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头雁领航”工程,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逐村建立后备干部台账,每村储备3-4名后备力量,1-2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开展村“两委”班子履职评估和动态调整,细化制定履职评估操作方案,全面开展村“两委”班子履职评估,逐村形成评级意见。
助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聚焦“跨村联建”行动,以东津渡片区联建为试点,成立联合党委,坚持联建村产业布局一盘棋,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互动模式,带动村财、村民双增收。针对个别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村,逐村编制增收方案。用好市县扶持项目资金,落实推进好重点项目。实施闲置资源整合行动,全面提高村集体收入,年底前实现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村100%,50万元以上村超过50%。同时,实施支部领办合作社计划,探索小规模合作社“抱团”发展,帮助新成立的支部领办合作社完善收益分配制度、社员管理制度等。坚持因村制宜,以“党支部+合作社”为基本框架,灵活做好与供销社、电商、生产基地、生产大户等第二、三产业的结合文章,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实现“僵尸社”清零。
构建乡村治理新模式。构建“村党组织—党小组—党员—群众”乡村基层治理体系,结合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整合基层服务管理资源,将自治、法治、德治三方结合,构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不断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