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张宇轩
9月22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增进民生福祉”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社会帮扶专场新闻发布会。据东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永刚介绍,今年以来,东营市以“弱有所扶、老有所养、残有所助”为切入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残疾人福利保障、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等工作,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编越牢。
聚焦“弱有所扶”全力构建分层分类兜底保障综合救助体系
稳步提升救助保障水平。推进构建人员分层、救助分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生活救助保障体系,对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孤儿等17类困难群众开展生活救助或关爱服务。完善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城乡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004元、850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低保标准的1.5倍执行,达到每人每月1506元、1275元,城乡差距缩小到1.18:1。根据低保、特困家庭实际需求,同步实施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对不符合低保和特困供养条件的其他低收入人口,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相应的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社会救助或实施其他必要救助措施。截至8月底,对3.03万人次实施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1791.21万元,资助24337人参加居民医保;全市发放租赁补贴584套,公租房入住6852套。按照确保困难群众“过得去”要求,落实特困群众急难专项救助办法,“救急难”专项基金达到1620万元,截至目前,实施急难救助1179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89.8万元,年度内同一家庭一次救助额度达到了25万元。
改革创新兜底救助机制。强化工作联动,整合民政、教育、人社、住建、医保等部门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资源,实现9个部门、26个救助事项“一门受理、全域通救”,确保“困难群众需求在哪里,救助服务就开展在哪里”。完善社会救助“三主动”(救助政策主动告知、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救助结果主动公开)工作机制,落实基层组织责任,优化社会救助站运行机制,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全面衔接基层网格。建立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加强与人社、教育、住建等部门数据对接,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预警处置,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优化拓展救助服务。拓展“物质+服务”救助模式,设立“荧(营)光行”关爱基金,实施“荧(营)光行”关爱行动,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实现低保、特困、孤困儿童等困难群众帮包联系全覆盖。将“情暖夕阳”关爱项目拓展到全市范围,资助低保和低收入人口中失能老年人自愿入驻养老服务机构或免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今年以来,筹集慈善资金358万元,资助1018人。全市慈善组织募集款物1.85亿元,慈善支出1.83亿元。设立“救急难”“她基金”等专项基金9个,累计支出275万元,受益群众11473人。全力帮扶困难人员就业,今年以来,全市累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8288人,帮扶困难人员就业1920人。
不断增强救助效能。开发建设“智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9个部门、26项事项实现集成联办、一次办好。建成东营数据核对分中心,实现41个部门、90类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数据实时监测、即时核对。
聚焦“老有所养”构建满足群众需求“全覆盖”养老服务体系
“五级”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市建有各类养老机构62个,推动实施十大重点养老服务项目,积极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优化提质。依托城乡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开展日间照料、助餐配餐、康复保健等专项养老服务,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持续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按照每人每月不少于12小时标准,为3000名左右的失能、高龄、失独等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养老服务水平有力提升。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3星级以上养老机构达到58%,对享受政府补助、无偿或低偿使用场地设施的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普惠性养老机构认定。以“宜居东营·安养黄河口”为统领,积极培育发展养老服务品牌,形成“一县多品”,培育“亲祥源”“爱德”等8个服务品牌。东营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上线运营,开展“智慧养老社区”试点,积极推广“互联网+养老服务”。
聚焦“残有所助”着力提升残疾人保障服务能力
残疾人保障政策全面落实。保持困难残疾人保障政策总体稳定,纳入脱贫享受政策、即时帮扶残疾人3794名。截至8月底,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700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755万元,保障困难残疾人21038名、重度残疾人21494名,“两项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100%。帮助387名重度残疾人提前5年领取养老保险金,资助11391名重度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为8513名重度残疾人购买养老保险。
残疾人服务保障有力有效。聚焦残疾人证升级、增项,全市新办残疾人证4645人,跨域通办205人,上门办证522人。聚焦基本型辅助器具货币化补贴政策改革,实施“互联网+辅具适配+货币补贴”,实现残疾人辅具申领“零跑腿”和辅具审批无纸化。聚焦残疾儿童保障,实施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术后延续服务扶持70人,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1039人,救助率达到100%。聚焦残疾人照护,提供托养服务1255人,逐步将易肇事肇祸精神残疾人纳入集中托养服务范围。年内还将为500名残疾人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
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成效明显。组织实施“共享阳光·就业创业工程”,建设4处残疾人就业基地,积极培育残疾人个体从业、庭院经济、致富能手、创业标兵,扶持200余名残疾人实现家庭增收。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19期,免费培训残疾人321人次。抢抓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机遇,安置1002名残疾人上岗就业,占全市年度公益岗就业总人数的9%。
残疾人便民服务不断优化。深入实施“助残一件事”改革,实现从残疾人证办理到政策落实全链条服务,残疾人办事环节缩减86%,申报材料缩减30%,审批事项缩减50%,推进实施残疾人证办理上门服务、“跨域通办”和惠残政策落实联办,真正做到让残疾人少跑腿、不跑腿。建设42处“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就近就便为1182名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和日间照料等服务。
残疾人工作创新力度不断提升。组织开展市级残疾人事业发展创新试点工作,确定市级创新试点项目13项。创新开展意外伤害保险理赔代办服务,彻底解决行动不便残疾人理赔难的问题,截至8月底,全市共理赔案件115件,赔偿金额45.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