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眼下迎来最佳观鸟季:天鹅水中嬉戏,鸬鹚翩翩起舞,大雁成群结队翱翔蓝天……近年来,经过持续不断的生态修复,保护区的鸟类由187种增至373种,每年有600多万只鸟儿在此迁徙、越冬、繁殖,这里也有了“鸟类国际机场”的美誉。
《鸟类的国际机场》杨斌 摄
九曲黄河、奔涌向前,由东营汇入大海。据新华社报道,2021年10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两年来,东营市以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为牵引,聚力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盐碱地种业创新和综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安居富民等重点任务,全力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
绿色生态
鸟儿“恋”上黄河口
虽已入冬,但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安澜码头,仍有不少游客排队乘船前往20公里外的河海交汇处,一睹“黄河入海流”的壮美:一条黄绿相间的“飘带”将河水与海水分成两半,泾渭分明。
《黄蓝交汇奇观》2021年10月23日拍摄于黄河入海口。胡友文 摄
“你看那只鸟,墨色的头、橘色的蹼,就是黑嘴鸥。它和刚才看到的东方白鹳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月上旬,记者在工程师王立冬的带领下穿行保护区,一睹湿地如画、百鸟争鸣的风光,更远处还有鸟浪乍起,蔚为壮观。
《黄河里的东营市鸟东方白鹳》胡友文 摄
在保护区工作近30年的王立冬主要负责湿地修复和生态补水。他回忆,黄河三角洲属于退海之地,自然生态环境先天不足,加之过去受黄河入海口水沙通量变化等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很脆弱。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大河之洲增绿、为盐碱地优化环境的“战斗”正式打响。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东营市更是从全局出发,系统谋划实施河口生态之治,不仅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高标准编制9个专项规划,还率先在黄河流域各市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地方性生态法规体系,以及市县贯通的专项监督体系。
王立冬告诉记者,近两年,东营实施了总投资9.5亿元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新增淡水沼泽湿地7.4万亩,为鸟类繁衍生息提供了多样栖息地。建成“引输蓄排”科学生态补水体系,两年生态补水均超过1.75亿立方米,连通水系115公里,疏通潮沟76公里,构建了“河-陆-滩-海”连通体系。完成互花米草治理12.7万亩,恢复盐地碱蓬3.1万亩,修复海草床1500亩,创新探索出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形成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
同时,建成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对东方白鹳、黑嘴鸥等关键物种开展栖息地保护,划定野大豆保育区7.46万亩,陆海全梯度植物保育区6万亩,原生植物保育区2万亩,放流贝类、蟹类幼苗18亿粒,推进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如今,保护区已成为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面积增长188平方公里。经监测,保护区鸟类增至373种,东方白鹳繁殖数连续两年超450只,黑嘴鸥繁殖数连续三年超万只。去年,丹顶鹤越冬数量达389只,这里已成为全球丹顶鹤重要越冬地。”王立冬说。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胡友文 摄
目前,黄河口国家公园也进入设立报批阶段,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东营段建设正在推进中,未来东营将被打造成向世界展示中国黄河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地。
绿色效益
向盐碱地“要”良田
黄河入海口孕育着风景如画的黄河三角洲,但美景背后却是严重制约粮食生产的土壤盐渍化问题。东营市有盐碱地341万亩,占山东省盐碱地面积的38%,其中盐碱耕地196万亩,占东营市耕地总面积60%,是探索盐碱地现代农业的天然试验场。
近年来,东营市探索在盐碱地发展现代农业。经过改造,昔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渐成一片沃野良田。杜剑 摄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是一首流传于盐碱地的民谣,也是企业家靳振东对家乡的童年记忆。靳振东在国营广北农场长大,虽然一直在外工作,但他始终关注着家乡的盐碱地治理。2010年,农场改制设立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2015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黄三角农高区”),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不久后,靳振东毅然返乡,成立了东营市中天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最近正在播种黑小麦,待明年6月小麦丰收就种大豆。这可不是普通豆子,而是航天大豆。目前我们已报审了2个大豆品种,还有8个航天大豆品系在试验中。”靳振东介绍,公司是一家集航天育种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农业企业。在黄三角农高区联合中科院搭建的国内首个盐碱地育种加速器里,他们多款大豆新品系通过光、温、水、气等指标的精细调节,模拟各类生长环境,缩短育种周期,高效完成了品系优胜劣汰。去年大豆亩产531斤,黑小麦亩产850斤,产量逐年提高。
据了解,近年来,黄三角农高区突出发展盐碱地特色种业,承接实施各级耐盐碱作物区域试验和新品种对比试验10类,种植品种(系)943个,筛选培育大豆、藜麦、苜蓿等55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开展试验示范10万余亩,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了东营贡献。目前,区内已汇聚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108个专家人才团队,新设立3个院士工作站。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盐碱地生物农业试验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也相继落户。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是其中之一。基地负责人王璐介绍,基地总面积2200亩,分为综合实验区、作物试验区和畜禽试验区。“玉米、高粱、牧草、果蔬……市面上有的农作物在这里都能看到。”近几年,基地重点围绕耐盐碱适生作物育种、盐碱地改良及高效利用,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中试转化等工作,成效显著。
王璐以玉米新品种“鲁单510”为例说道,今年9月底,专家组对基地“鲁单510”盐碱地夏玉米高产田进行实收测产,结果显示,在土壤盐分为2.5‰左右的地块,亩产达928.97公斤,在盐碱地产量创新高,“昔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正华丽转身,渐成一片沃野良田。”
绿色能源
“白土地”上“碳”新路
11月23日,在东营广利港码头,红色门机和来往货船忙碌不停。2套10兆瓦、重400余吨的海上风电机组运离厂区后,仅5分钟就被送至码头,装船作业完成后即将被运往渤中海上风场安装。不远处的海面上,一座座高约百米的白色风车耸立,巨大的风电机叶片呼呼转动。“然而,一年多前,这里还是白茫茫的盐碱荒滩。”东营市广利临港产业园综合管理部副部长闫松告诉记者,转眼间,拔地而起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已规模初具。
东营市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已初具规模。胡友文 摄
东营是海陆兼具的油气富产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胜利油田就在这里被发现。因地处黄河入海口,东营也具备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优势条件。两年来,东营市以创建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为牵引,坚持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两条腿走路”,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布局建设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便是其中一项重大举措。”闫松介绍,产业园计划总投资480亿元,由主机及大部件生产基地、核心部件和关键材料生产基地组成,两大片区分别位于广利港和广利港临港产业园,通过7公里疏港路连通,同步布置海上风电装备测试认证基地。“2024年前后,这里将建成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长、配套最全的风电装备产业集群,打造以海上风电为主、海陆兼顾、全国领先的全产业链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和风电母港。”
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吸引中船海装、上海电气等一批头部企业落户,签约落地项目28个,总投资248亿元,涵盖主机到叶片、桩基、塔筒等核心零部件,全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产业集群初步成形,发电机、齿轮箱等30余个重点项目正在推进中。
山东金雷新能源重装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驻企业之一,其董事长王瑞广介绍,公司为金雷科技股份公司全资子公司。新布局的海上风电核心部件数字化制造项目,主要生产主轴、轮毂等5-30MW高端风机核心部件,分三期建设,达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近百亿元。目前,一期即将全面投产,产能10.05万吨/年,二期审批中。
中船海装风电(山东)有限公司则是中船海装风电有限公司(简称“中船海装”)在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新落户的年产120万千瓦海上风电机组装备总装基地项目。公司相关负责人称,项目去年3月规划、5月开工、11月底建成,年内实现机组下线、正式投产,可满足目前国内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18MW级机型的生产,年产能120万千瓦,是目前中船海装生产能力最大、功能最全的生产基地。
据统计,目前,东营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达565万千瓦,预计“十四五”末将达到2400万千瓦,约占山东省1/4,可减少煤炭消耗近3000万吨。去年,全国平价海上风电第一度“绿电”也是从东营发出。
绿色产业
黄河之畔澎湃新动能
“这是新引进的旋拉成型机,以前8小时可生产100个轮胎,现在增至180个;还有那条自动化钢丝圈生产线,让生产效率提升了3倍……”在山东金宇轮胎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刘金保向记者介绍,自1995年成立,金宇轮胎已发展成为国际化企业集团公司,年产全钢子午胎720万条,产品远销欧美、中东等地区。近两年,公司针对研发、生产等关键环节,实施了一系列数智化设备技术升级改造项目,污染物全部实现有组织排放,排放总量大幅度降低。
刘金保举例说道,以2021年和2022年监测数据对比,公司非甲烷总烃排放最高浓度由8.8mg/m^3降至5.5mg/m^3,颗粒物排放总量减少20%以上,碳排放总量减少30%以上。今年3月,公司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金宇轮胎绿色转型发展之路,是东营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缩影。”东营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近两年,东营市坚决淘汰落后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开展了一场全面系统的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守护大河之洲的需要,也是东营打造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求。”
数据显示,东营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聚焦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实施34项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其中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支持优势企业数字化车间改造,市级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试点示范达186个。共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绿色工业园区2个,省级绿色工厂17家、绿色工业园区2个。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润马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东营市委宣传部供图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上,东营市聚力打造锂电基础材料、储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网联4个百亿级产业链,并在今年初确定开展“数字经济攻坚突破年”行动,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的悦来湖数字经济产业园,目前已落地海克斯康、腾讯云北方基地等26个重点项目。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宇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生产电池模组。苏志浩 摄
11月上旬,记者来到海克斯康东营赋智中心,技术总监孙有鹏介绍,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化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克斯康在全球众多高科技细分市场排名第一。东营赋智中心是海克斯康在国内建设的第3家中心,今年2月签约,7月完成项目建设。“东营工业体量大、产业门类齐全,将赋智中心设在此,可以服务更多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企业。目前,海克斯康在东营已发展57家合作企业,未来将以此中心为基础,打造面向山东、辐射全国的数字化转型示范基地。”
绿色之城
滩区“迁”出新生活
黄河在山东奔流入海前,河道自西南折向东北,加之河床高于地面,极易发生凌汛。“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曾经是黄河滩区居民艰苦生活的写照。而今,漫步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这个在全市率先整建制完成黄河南展区房台村搬迁改造工作的社区,看到的是鳞次栉比的楼房、干净整洁的环境,不出社区就能办理92项政务服务事项的便利,以及幼儿园、卫生室、免费公交等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在杨庙社区草编合作社,73岁的居民郑凤说,自从搬上楼,身体越来越好。她和老伴闲时编编屏风,每月能多赚1000多元。
俯瞰杨庙社区。孙广仁 摄
近年来,东营市着力提升黄河滩区基础配套条件,全面完成19个滩区村的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投入资金30余亿元,实施南展区村庄搬迁改造,建成杨庙、龙居、胜利3个社区。同时,强化搬迁改造后续扶持工作,成立社区股份经济联合社,推进建设沿黄设施农业产业园、特色乡村旅游体验区等,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以垦利区北范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2019年成立以来,已逐步形成以网纹瓜、金银花、红薯等生态特色种植为主,以研学旅游、休闲垂钓、观光采摘为辅的小型田园综合体。
杨庙社区党支部领办果蔬合作社。程永锋 摄
11月15日,东营市召开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工作推进会议,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国强表示,东营市要坚持高点定位、高端规划、高位推进、高新突破,标准再提升、力度再加大,不断开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实现发展“含金量”、“含绿量”和群众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