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东营频道>内容详情

广饶县拓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通道 订单进农家 “非遗”解锁“共富路”

2024-05-25 10:08:2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走进广饶县大码头苇编非遗工坊产品展示区,不大的空间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精致苇编手工艺品。和以往农家常见的菜篮子、箩筐等苇编生活用品不同,这里的苇编手工艺品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后,“化身”为女士手提包、花篮、收纳篮等,美观实用又环保,成为生活中的“潮品”。

“只有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非遗才能走得更远。”大码头苇编非遗传承人徐尊霞指着一只女士手提包说,苇编从日用品变成工艺品后,一根芦苇的价值放大了很多倍,传承了六百多年的苇编手工业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致富“新产业”。“目前,我们已经将产品由传统的苇席编织扩展到7大品类200多个样式,原材料也增加了柳皮、木片、竹子等,花色品种增多了,档次也提高了,除了深受国内消费者喜爱之外,还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徐尊霞说道。如今,非遗工坊年生产苇编制品120万件,出口泰国、阿联酋及欧美等20多个地区。

作为一项传统技艺,苇编有着带动妇女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徐尊霞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动曾有编织基础的妇女经过培训加入苇编队伍中,定期领取原材料,居家编织成产品,非遗工坊负责回收及销售,带动她们每人每月可增加收入3000余元。大码头镇小码头前村的任淑香虽然年近八旬,但是做起“活”来毫不逊色,每天的收入在百元左右。

同样,在大码头镇千织梭共富工坊的生产加工区内,十几名妇女正在赶制老粗布床品订单,伴着咯吱咯吱的织布声,木梭子来回穿梭,机杼来回推送,一匹匹老粗布床品慢慢成形。而在一边的展示销售区,共富工坊负责人王秀英正在进行直播带货,向网友推介着老粗布产品:“我们逐步改良设计了老粗布床品的花型、款式、材质,推出全新系列产品,不仅耐用、舒适还好看……”

为了弘扬和发展大码头老粗布传统纯手工制作技艺,码二村利用村里部分陈旧资源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了千织梭共富工坊,并与东营工艺美术协会合作,将传统的老粗布技艺创新改良,目前已设计新型的样品花色30余种,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美观度,将传统文化转变成为现代文创产业。“目前已吸引带动本地80余名妇女就业,预计老粗布年产量能达5000余套,每年可为村集体和本地妇女增收50余万元。”王秀英说道。

从身价翻倍的苇编手提包,到改良创新的老粗布、飘香四溢的虎头鸡……广饶县一批承载着传统文化基因的非遗项目不断推陈出新,设立一批特色鲜明的非遗工坊、共富工坊,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拓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通道,铺就共富之路。

围绕现有的非遗资源,广饶县实施传统文化传承提升项目,建立重点产业名录,对发展潜力大、产业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并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实行跟踪管理。同时,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产品开发经验,联合高校、专业艺术设计院开展创意设计,推出一批满足群众个性化、品质化、情感化消费需求的产品,不断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形成品牌,以品牌打造引领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注重打造地域化培训特色,不断丰富职业技能培训,探索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新模式,在培训中整合增加创业指导知识,实现技能培训与创业培训有机融合,推动技能与致富、经济与文化深度融合,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

来源:东营网—东营日报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赵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