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东营频道>内容详情

河海相拥 锦绣如歌——河口区深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综述

2024-09-23 09:37:4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决定了这座城市的厚度,是城市形象的综合表现。

建区四十年来,河口区始终以“文化惠民、文化为民”为导向,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效能,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河口模式”。

近日,天蓝如洗,云白如练,一场秋雨把鸣翠湖装扮得格外靓丽。坐落于湖畔的鸣翠新天地24小时城市书房好不热闹。读书消遣、考研考公、亲子阅读……不同群体的“书虫”在这里找到了相同的归宿。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区,打造一个四百五十多平方米的公益性城市书房,彰显出了河口区委区政府深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魄力和决心。

回想起五年前建成的第一个城市书房,河口区图书馆馆长王清依然历历在目,“由于条件相对‘简陋’,甚至出现了搬着桌子来看书的场景。”转眼之间,已有5个城市书房在河口区安家落户。冬暖夏凉、免费WIFI、智能门禁、特色活动……小小的城市书房,承载起一方精神需求,为城市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与城市书房一同成长的,还有日益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河口区大力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实现了区、镇(街道)、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全覆盖,建设了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各镇街文化站为分馆,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建成历史文化展馆(室)55处,其中7处被列为全省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示范点;扶持建设乡村剧场66处、悦读书社30个、智能书柜6个,为80个城乡文化广场安装无线WIFI,每年为136个农家书屋配备图书12240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文化主阵地的不断夯实,不仅让“全国书香城市”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也让城市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

河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黎明坚信,尽管文化建设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但只要扔掉花架子,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一定能够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现在只是基本实现了15分钟城市阅读圈。未来,我们将逐步向10分钟阅读圈进发,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背依大海,面迎黄河。从开荒屯居、渔耕生息,到移民安置、功劳兵安垦,再到油田勘探开发的主战场,来自全国各地的风俗、饮食、乡音在河口区碰撞交融、繁衍生息,共同缔造了其独特的黄河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军垦文化、石油文化、移民文化、地名文化、民俗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河口区的宝贵财富,也是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充足底气。河口区始终坚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深入挖掘非遗资源,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区级非遗项目从2021年的35项增加到84项、非遗传承人从15人增加到30人、非遗工坊从8家增长到14家。在全市率先建成文创产业基地,目前已有26个非遗、手造项目免费入驻,为60余名文化创意人才提供了学习培训、展示展销、创新创业的平台,促进了文化“两创”。

同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的应有之义,打造了系列文化丛书《河海拥抱过的地方》、大型现代廉政吕剧《黄河入海》、首部反映政治监督护航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黄河入海》、小戏小剧《义和庄爱情故事》《逛山东》《共富梦》等一批文艺精品,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多年来,河口区文艺社科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先后被授予“中国摄影创作基地”“《中国作家》黄河口创作基地”、“中国醉美摄影旅游目的地”、“山东省艺术摄影学会河口摄影基地”、“中国诗词家黄河口创作基地”、“山东诗词学会创作基地”等一批文艺品牌,促进了全区文艺事业的全面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是新时代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河口区每年举办广场文化艺术节40场、“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475场、阅读推广活动680余场,全力打造全民共享文化盛宴。积极探索文旅深度融合,打造“跟着演出去旅行”“河口有戏”、花“young”河口首届槐林音乐秀等特色活动,推动“旅游+演艺”“旅游+非遗”“旅游+图书”融合发展,多措并举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通过旅游活动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赢,进而有力推动城市文化建设长足发展。

如今的河口,既不缺“高大上”的城市配套,也不缺古朴野趣的乡村风光,更不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老百姓看到了多年来文化建设带来的“小美好”。

走近群众身边,才能走进百姓心里。新形势下,一条条饱含温度的创新举措,积极回应着群众的“文化关切”;一项项日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化作生动图景体现在百姓心坎里、口碑中。

来源:东营网-东营日报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赵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