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黄河三角洲五彩斑斓、景色如画:绵延不绝的翅碱蓬把广袤的滩涂染红,洁白的芦苇荡随风摇曳,飞鸟蹁跹起舞,与蓝天碧水相映成趣……
翅碱蓬给滩涂湿地铺上“红地毯”。通讯员 崔怀鹏 报道
黄河的水,大海的风,适宜的暖温带气候,塑造了黄河三角洲四季鲜明的节气,打造了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典型、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得益于大自然给予最好的馈赠,坐落于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湿地城市建设,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如今的东营成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世界自然遗产,国际重要湿地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一幅“舒朗大气、生态宜居”的生态城市画卷在大河之洲徐徐铺展。
同下“一盘棋”守护湿地
湿地是东营最重要的生态底色。当前,全市湿地面积4567平方公里,湿地率41.58%,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5类14型湿地。
鸟瞰清风湖。苏志浩 摄
近年来,东营市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民生工程,不断加大力度,采取多种形式保护湿地,高水平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
建设湿地之城,探索湿地保护,我市在多方面不断发力。
东营市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东营市湿地保护协调领导小组”,组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草资源和湿地保护监督科,组建“东营市湿地保护中心”;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工作机制,实行森林湿地资源网格化管理,全市共设森林湿地长1696名,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森林湿地长制组织体系。
市公安局实施“生态警务”机制,在沿黄河138公里的生态带上设立生态警长20名,在滨海412.67公里的生态带上设立生态警长18名,在118处城市湿地设立生态警长144名;市检察机关做实做优“河(湖)长、森林湿地长+检察长”工作模式,与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多部门构建协作机制,探索跨区域协作配合机制……各部门以实际行动守护绿色湿地,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东营市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湿地保护和湿地城市建设的政策文件,逐步完善了湿地保护和湿地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截至目前,东营市已陆续制定出台《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认定办法》《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启动了《东营市湿地占补平衡暂行管理办法》制定工作,在全国率先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治体系,为生态保护和湿地修复提供强有力法治保障。
黄河三角洲成为鸟类家园
前不久,中国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位列其中,成为山东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每年春秋两季,数百万只候鸟跨越千山万水,在辽阔的黄渤海之滨找到栖息之所,编织自然和谐的生命乐章。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近年来,东营市重点开展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以贝类为主的水生生物恢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今年东方白鹳达到202巢,幼鸟出生数量达到527只。”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赵亚杰介绍说。作为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湿地目前早已成为鸟类迁徙的“国际机场”。
舞动的精灵。冯勇成 摄
鸟儿来此安家,看中的正是湿地生态的不断改善。东营市把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作为重要任务,在加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最大力度保护湿地。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理念,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累计实施总投资13.6亿元的17个湿地修复项目,修复湿地1.88万公顷,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有力促进了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如今,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植物种类增加到1145种,鸟儿种类增加到388种。全力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努力把黄河三角洲打造成新时代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正成为东营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织就城“湿”融合发展新画卷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东营揽翠湖旅游度假区的粉黛乱子草进入了最佳赏花期。伴着微风,一大片粉红色的花穗随风轻摆,如云似雾,童话般的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欣赏。
翻阅东营城市发展的画卷,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城“湿”融合相促、推动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场景。
为了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观赏湿地、享受其中,东营市组织编制《“湿地城市”总体设计》,先后出台《关于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的实施意见》《东营市建设湿地城市方案》等,将湿地景观与城市空间布局有机结合,形成城市与湿地、人与湿地和谐风貌。同时,充分利用“黄河入海”、“大美湿地”自然生态特色,打造湿地特色片区和湿地特色景观带,建设小绿地、小公园、小休闲地、口袋公园等,打造15分钟都市生活圈,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彰显“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东营样板”城市特色。
生命之树。吴荣堂 摄
水是湿地的灵魂。近年来,东营市先后推进实施东三路、东八路等17项湿地保护修复项目,新增和修复湿地面积6192公顷,全市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现三河贯通,中心城“两河”及内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完工,河道水系地表水水质逐步向四类标准提升。深入实施沿黄生态长廊建设工程,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的原则,对黄河大堤、南展大堤两侧宜林地和绿化空当实施造林绿化,对低效林片区进行修复提升,对重要节点进行绿化改造,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目前,全市沿黄森林、湿地资源质量明显提升,林茂粮丰、黄河安澜的沿黄百公里绿色长卷已初步显现。
2021年5月,东营成为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全市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城市。核算显示,2020年东营生态产品总值(GEP)7236.88亿元。其中,湿地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最高,为2725.6亿元。
保护是前提,发展是根本。眼下,东营市更是将湿地融入城市发展脉络,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湿地农业、湿地养殖业等相关生态产业,促进湿地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为东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中,湿地生态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美好图景,正在东营加速构建。
来源:东营网-东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