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营市以黄三角农高区为主阵地,依托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坚持科技赋能,全力攻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奋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新路子,努力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现实生产力。
“我们示范基地的这80个盐池能够人工调节不同的盐分梯度,模拟不同程度的盐环境,从而进行耐盐作物的筛选。科研人员利用不同盐分梯度盐池研究了不同盐分阈值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可以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特别是种业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李林波说道。
强大的科研平台,是破解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难题的重要支撑。“针对全国盐碱地类型多样和资源禀赋差异大等特点,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牵头搭建起‘1+3+16+N’的协同创新体系,按照组织体系、科研攻关、人才队伍、总部基地和产业孵化体系‘四条线’一体设计共同推进的思路,实现了全国盐碱地优势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各类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志鑫说。
如今,黄三角农高区试验示范各类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943个,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56个,其中已审定新品种14个,进入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新品系20个。同时,围绕推动盐碱地绿色治理,深化以地适种,加快提升盐碱地产能攻关,综合运用生物、农艺、工程等措施,探索构建了“节水、控盐、优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盐碱地改良治理技术体系。
东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