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将至,眼下在河口区,写春联、贴窗花、做花馍等非遗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着。1月10日下午,河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举办“周五大课堂”,邀请舒欣堂花饽饽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李建梅老师走进课堂,开展“花馍技艺 花样生活”非遗体验活动。在非遗体验活动中,李建梅详细讲解了和面、醒发、揉捏、蒸制等花馍技艺的方法和技巧,带领大家制作了“柿柿”如意、“猪”事顺利、福袋、寿桃等栩栩如生的花馍,在指尖与面团的交融中感受非遗魅力,让干部职工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年俗活动的温暖。
各式各样的“非遗”体验活动让人们体会到了独特的“非遗”之美。近年来,河口区文化和旅游局积极发挥引领作用,组织“非遗”传承人以春节、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创作了一系列主题非遗作品,有力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更好地挖掘资源,推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河口区深入推进“非遗”项目挖掘保护和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3项,其中省级项目3项、市级项目30项,省、市、区级非遗项目数量同比分别增长200%、66%、24%;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3人,其中省级1人、市级14人;评选公布“山东手造”非遗工坊19处,其中杨氏面塑非遗工坊、三角洲酒业非遗工坊、鲁班门细木作非遗工坊、大虾疙瘩汤非遗工坊、黄河澄泥陶印非遗工坊为市级非遗工坊,非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一方小印见真功,篆刻泥章透古风。篆刻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2024年秋季学期,河口第二小学开设了篆刻课程,将市级非遗项目黄河澄泥印引入劳动实践课堂,带领学生了解篆刻的历史渊源和艺术魅力,在学习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学生家长表示,“篆刻课程的开设,让孩子们在学校劳逸结合,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培养了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家长们都很支持!”
2024年以来,河口区积极发挥“非遗”传承人“头雁”作用,依托文创产业基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进农村、进社区等活动开展非遗技能培训200余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2000余场次,参与学生达10万余人。面向中老年人开设花馍、剪纸、月饼制作等课程;面向少年儿童开设扎染、泥塑等课程;面向有美术或传统技艺基础的人群开设黄河澄泥印、木版年画等课程,“非遗”走近了群众,装点了日常生活。
此外,河口区主动探索“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之路,创新举办廉洁文创作品大赛,共征集作品261件,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创意平台,促进了“非遗”与廉洁文化的深度融合。“辉煌四十年·奋进正当时”河口区“非遗”文创精品展,收集创作展览作品300余件,共同见证河口区四十年文化繁荣。“‘非遗’+旅游”,元宵节、槐林赏花季、中国旅游日之际,组织“非遗”文创展览展销活动10余场次,吸引30余名“非遗”传承人参与活动。推荐“非遗”项目参加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现场展示,提升了河口“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探索“直播+‘非遗’文创”新路径,利用新媒体平台推介“非遗”产品,拓宽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增收。
“非遗”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河口区立足文化传承发展,结合区域实际,凸显文化底蕴,将“非遗+”的理念植入文旅融合创新实践,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下一步,河口区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不断巩固和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新成效,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东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