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张宇轩
7月25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耐盐碱藜麦育种项目成果新闻发布会。
据耐盐碱藜麦生物育种项目团队负责人、教授郭善利介绍,为了让藜麦“下山临海”,造福黄三角盐碱地,2019年以来,特别是2022年12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筹建以来,部、省在黄三角农高区布局实施了系列耐盐碱藜麦新品种科研攻关项目,逐渐形成了由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中心、烟台大学等合作构建的盐碱地藜麦基础研究与育种推广平台,并与中藜盐地藜麦(东营)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对接推动了藜麦产业链的建立,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进展成果。
聚焦藜麦种质收集,建立了盐碱地藜麦种质资源库。几年来,藜麦科研团队先后从世界各地收集藜麦品种资源千余份,并基于品种资源开展自然变异筛选、人工诱变和杂交选育,创制了大量新种质材料。通过在盐碱地多年的种植筛选,观测记录农业性状形成了表型数据库,评估并鉴定到一百余份适合黄三角地区栽培的盐碱地藜麦种质资源,为研究藜麦耐盐机制和盐碱地育种奠定了遗传材料基础。
培育早熟品种,实现“藜麦下山”。克服藜麦不耐热和穗发芽的难题,培育早熟的春播品种是有效途径之一。自2019年以来,藜麦科研团队通过品种资源引种选育,在东营盐碱地已先后成功实现山引一号、二号、东营016、017、160、393、220等系列品系的生产性种植;通过系统筛选亲本品种组合并开展定向杂交,选育到Y0系列品系;通过大规模化学与物理诱变手段获得了科辐系列早熟矮杆黑藜和早熟大白藜品系。目前,上述品种已经能将生育期缩短至110天以内,近期杂交选育的超早熟白藜“科盐688”甚至达到了生育期80天,有效缓解了高温多雨对藜麦生产的威胁。
钻研栽培技术,提高黄三角盐碱地藜麦生产效率。针对黄三角气候土壤特点,藜麦科研团队先后创制了春季顶凌覆膜播种保出苗、早春地表咸水浇灌抗春旱与风干等春播配套技术方法;筛选了藜麦专用除草剂(防顽抝性芦苇),建立了盐荒地除草剂封闭技术规程,结合密植模式,有效管控了杂草问题;通过品种资源引种选育和杂交育种筛选,获得了一系列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夏播的黑藜、白藜与红色大粒藜麦品系,并探索了夏播的配套技术方法,初步实现了黄三角地区的藜麦一年两季种植模式;鉴定了抗霜霉病的藜麦种质资源,建立抗霜霉病圃鉴定体系并开展杂交选育抗病品系,并结合水肥药管理,初步实现了藜麦霜霉病的有效控制;基于品种资源选育和定向杂交筛选,结合生长期控水管理,初步实现了藜麦的矮化,部分品种株高已降低至120厘米以下,缓解了倒伏风险。
推动藜麦品种认定,发展山东藜麦种业。近年来,藜麦科研团队已创制大量适于滨海盐碱地推广种植的藜麦新品系,在育种基地里亩产部分达500斤,在山东已经累计试验种植5000多亩,已培育出千粒重超过国际商用顶级品牌玻利维亚Royal皇家藜麦50%的新品系,千粒重达6克,创制大粒新种质。根据相关专家的指导意见,已在黄三角农高区,东营市垦利区,淄博市周村区、临淄区,济南市长清区,青岛市胶州市等地进行了14个藜麦品系的多年规范种植,开展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为后续在山东省开展品种认定积累了数据。
下一步,项目团队将继续坚定推动黄三角藜麦的种业和产业发展,继续在提高藜麦耐盐碱能力、抗倒伏特性、产量、籽粒大小,降低藜麦籽粒皂苷含量、穗发芽属性,丰富藜麦籽粒品质多样性、培育专用品种,开发藜麦衍生产品加工工艺、开拓下游市场等方面深耕细作,为造福黄三角盐碱地农业、支持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