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东营频道>内容详情

东营:扎实推进社会帮扶工作 基本民生兜底保障更加坚实

2025-10-28 14:09:0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张宇轩

10月27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增进民生福祉”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社会帮扶领域专场。 

据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锋介绍,今年以来,东营市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牵引,以“弱有所扶、老有所养、残有所助”为切入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残疾人福利保障、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等工作,基本民生兜底保障更加坚实、更有温度。

聚焦“弱有所扶”,织密救助保障“安全网”。

东营市稳步提升救助保障水平,城乡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075元、930元,城乡特困达到每人每月1613元、1395元,保障水平居全省前列。通过出台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做大用好“救急难”专项基金、实施特困群众商业保险项目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体“燃眉之急”。实施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全额资助2.36万名困难群众参加居民医保,发放各类奖助学金、生活补助、免学费补助等惠及学生15万余人。

优化拓展社会救助服务。“荧(营)光行”关爱行动支持社会力量与特殊困难群众结成帮包对子,服务达3.26万人次。东营市设立“护航未来”儿童关爱基金,在全省率先将特殊边缘困境儿童纳入保障范围。通过“就业援助月”“黄河口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智慧赋能提升救助效能,建成“智慧救助”平台,汇聚12个部门46类救助数据。县乡村三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成效显著,链接多方力量,解决群众需求。社会救助“一件事”改革深化推进,实现民政、教育、人社、住建等9个部门、26个救助事项“一门受理、全域通救”。

聚焦“老有所养”,打造生态养老“目的地”。

东营市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围绕“7大友好”制定20项措施和100项指标,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达14家。

高龄津贴保障范围扩大至70周岁,保障标准居全省首位。养老服务供给更加多元,市财金集团新区康养中心、省黄三角农高区颐健园康养中心建成运营,全市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农村幸福院共同构成分工科学的服务网络。普惠性养老机构占比达82.5%,12家机构建设认知障碍老年人照护专区,26家开展“老年父母+残疾子女”家庭共同入住服务。创新“三方融合、五床联动”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组织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技能培训1300余人次。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5版)》,加入北京“冬南夏北”旅居联盟,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实施助老项目。

聚焦“残有所助”,残疾人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东营市全面落实残疾人保障政策,截至9月底,全市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09亿元,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残疾人服务保障持续加强,聚焦残疾人证升级、增项,全市新办残疾人证8305人,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1335名,完成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50户。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成效显著,建设省级残疾人就业基地1处、市级3处,全市新增残疾人就业1015人,就业率达65.85%,列全省第二位。便民服务不断优化,落实“助残一件事”服务,为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建设42处“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工作创新持续深化,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康复托养与长期护理保险衔接融合等试点,打造社会化助残品牌项目。

下一步,东营市将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优化社会救助保障、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残疾人福利水平,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拼搏。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赵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