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利津县利津街道大北街村文化大院,“虎斗牛”非遗展厅里的舞台人偶惟妙惟肖,几个孩童正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观看演出纪录片。
“今年,街道协调县乡村振兴服务队利用村大院里的闲置房屋打造了省级非遗项目‘虎斗牛’实践传承基地,并将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全部的演出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刻盘,通过多媒体、场景模拟、实物展示等形式,助推‘虎斗牛’的传承与发展。”大北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建华介绍说。
除了打造特色非遗展馆,利津街道还通过多种渠道讲好本土非遗文化故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以重大节庆活动为载体,邀请非遗传承人通过技艺展示、故事讲述、互动教学等方式加大对非遗保护的宣传,不仅让辖区居民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魅力,而且还有效提高了居民保护非遗的思想意识。同时,采用“非遗+旅游”“非遗+汇演”的形式,将本土非遗文化元素融入东津渡幻光游园会、东津渡文化旅游季等大型活动,让“非遗”成为街道文旅产业发展的靓丽名片。
保护和传承非遗,传承人是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在利津街道西南街村的巷子里,68岁的刘砚农把“非遗”搬上了餐桌,制作销售利津水煎包已有40多年。他的包子铺每天早上六七点钟便会有客人电话预定,甚至还会有外地客人开车赶来吃第一锅热包子。“家里的晚辈不爱学这个,可是老味道、老手艺不能失传,这些年招收的学员全国各地都有,北到黑龙江,南到厦门,很多人都来学手艺,咱也是手把手细心地传授,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吃到利津本土的特色小吃。”刘砚农希望招收更多的徒弟,把利津水煎包制作技艺一直传承下去。
据悉,利津水煎包始于清代,扬名于民国年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利津水煎包制作技艺先后被评为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营市十大菜点、“美食山东——十大特色家常菜大赛金奖”,并于2016年被评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利津水煎包制作技艺的传承只是利津县非遗传承的一个缩影。利津县积极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授活动,坚持每年举办非遗管理人员培训班和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带领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种展览、展演活动,并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播带货,大力推动本土传统技艺振兴。
近年来,为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津县坚持“分类施策、全面展示、重点培养、活态传承”的理念,创新“非遗项目与发展平台一体化打造”的新型保护开发模式,打造“非遗文化传承一条街”项目,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参与建设,坚持保护工作老帮新,技艺传承老带青,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让本土非遗项目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来源:东营网-东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