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张宇轩
东营,这座黄河尾闾的城市,不仅以其丰富的石油资源闻名,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其中,非遗项目“虎斗牛”更是东营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地域特色,展现着这座城市的魅力。
(资料图)
清道光16年(1836年),利津县城北街20岁的王继先学会了用竹篾扎制老虎头的技艺。每到春节,扎两个大的虎头,用黄布彩绘成虎衣,四个人扮作两只老虎斗着玩,招惹的县城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叫好。由于占用人员少,不用花钱买灯烛,热闹而低费用,就这样上演了起来,并且有了名称,叫做“老虎斗”。利津城北街“老虎斗”上演了几十年,约在光绪年间,“老虎斗”的创始人对节目进行了再创作,两只老虎保留一只,增加了小猴、耕牛和牧童,以“耕牛救主”为主要故事情节的民间舞蹈逐步形成,一开始名称为“耕牛救主”,后改称“虎斗牛”。它情节生动,主题鲜明,场次清晰,结构紧凑。由“饿虎寻食”、“虎猴相戏”、“牧童放牛”和“耕牛救主”四部分组成,演出时间在40分钟左右。伴奏用的锣鼓经名叫“老虎通”,也是北街村所独创,根据剧情而变化鼓音高低和鼓点疏密。
2007年8月,被公布为首批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3月,列入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传统舞蹈以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主题和紧凑的结构,生动地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随着岁月的流转,虎斗牛逐渐成为了东营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
(资料图)
近年来,东营市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虎斗牛作为其中的代表,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举办了一系列虎斗牛相关活动,包括表演、展览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非遗项目。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虎斗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东营非遗虎斗牛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内涵的非遗项目,既展现了东营地区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当地的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了解并关注东营非遗虎斗牛历史,对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区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