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5日,东营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第一届第二次会员大会、第四次理事会在东营职业学院一楼报告厅雄浑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
东营市人大原常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东营市黄河文化促进会顾问团主席冯立军讲话。他说,黄河文化促进会要密切联系黄河口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深挖黄河文化底蕴,“沿着黄河往上走,顺着丝绸之路往外走”包容、兼顾、创新,为黄河口以及沿黄九市的黄河文化、高新技术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市委宣传部、社科联、文旅局的指导下,在会长巴兰华的带领下,沿黄九省(山东沿黄九市河段)的社科、人文项目“黄河文化万里行”的实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就,为东营市2400多个社会团体走出东营,开辟了新的途径起到了引领作用。
东营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会长巴兰华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东营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省黄河文化促进会的指导下,市文旅局、市民政局、东营职业学院等各大院校和沿黄地市社会组织的协同下,东营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在2024年取得可喜的成就。自2024年4月份,由东营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策划的沿黄九省(区)社科、人文大型科考项目“黄河文化万里行”项目策划书,上报东营市委宣传部,政审通过。同年5月18日,与香山国际文旅有限公司在济南市莱芜区4A级景区举行“黄河文化万里行”第一站,揭牌:东营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香山文学艺术创作基地。6月30日,与东营市垦利区委宣传部、社科联、文联、董集镇杨庙社区联合举办“黄河文化万里行”第二站,揭牌:东营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黄河里文学艺术创作基地。
10月30日应孟文彬院长邀请,赴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以《黄河文化传承与高校美育融合》为题,阐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分别从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文化传承、底蕴挖掘方面展开阐述,为当代青年在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应该承担的时代使命,为探寻新时代黄河文化与高校美育融会贯通提出新的思路。这是东营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成立以来,首次在省高校亮相,对于“黄河文化万里行”科考项目在省内宣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1月4日,与东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垦利区散文学会联合举办“黄河口十月笔会”,让高校师生了解中国第一口日产千吨的高产井“坨十一井”的诞生历程以及“老石油”当年艰苦创业的“石油文化”历史和思想教育。
11月18日,与济南市章丘文联、龙山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黄河文化万里行”“东营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龙山文化考古非遗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深挖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彰显龙山文化在黄河流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进一步推动当地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2025年上半年,3月1日东营区龙居举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二月二民俗与旅游文化活动”。
4月2日,与东营市军人退役事务局、市民政局、市社科联、山东石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共同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缅怀先烈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活动”。
4月11日,与市文旅局、市民政局、东营市职业学院、东营福彩中心联合举办“东营福彩杯”地方村名故事大奖赛,弘扬黄河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活动。东营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与东营区、广饶县、东营职业学院宣传科荣获“组织奖”。接下来,东营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拟于6月份,在黄河入海口地域举行全省“黄河文化万里行”项目活动的启动仪式,宣布2025年度沿黄九市活动再次溯流而上。
东营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成立一年来,在没有外来经费支持,利用个人丰富资源,勇于担当的创业精神,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积极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实行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办会方针,把“黄河文化万里行”项目推向全省,目前已经与沿黄地市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得到省黄促会的高度评价和支持。
东营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在获得成就的同时,也发现不少问题,促进会原组成人员工作能力和政治素养参差不齐,权责不对等,不尽义务的个别现象严重,影响了促进会的快速发展,导致“黄河文化万里行”项目的迟滞,因此,调整机构组织成员和修改章程部分条款势在必行。促进会将积极吸收一切热爱黄河文化的有识之士,特别是企业会员,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原则,努力建成一个朝气蓬勃、蒸蒸日上、与时俱进,与促进会荣辱与共,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黄河文化,凝神聚力共同开拓沿黄文化市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团队。
大会表彰了2024年度“优秀工作者”,由顾问团主席冯立军、会长巴兰华颁发了荣誉证书。
聘请了巴建中为黄河文化与经济顾问、巴占防为法律顾问。
新增(选举)巴悦峰、李金顺、巴黎明为副会长。
选举巴兰华、刘琼晓、尹健、巴黎明、李海静为常务理事会成员。
大会还通过了31名个人会员、1名副会长单位会员的入会申请。新增12名理事。增聘2名副秘书长。修改章程部分条款和新的会费标准等事项。
东营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在东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市社科联的主管、省黄河文化促进会的指导下,将继续挖掘周边的社会资源与各界人才,开展黄河文化文献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文学艺术创作等领域,以“黄河文化万里行”科考项目为抓手,联合沿黄省、市地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弘扬黄河文化与黄河流域高端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来源: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