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口区科技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统筹组建果树产业服务团和食用菌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两支市级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专业队伍,通过精准服务、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举措,推动全市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深耕产业一线,科技服务精准滴灌。河口区科技局立足区域特色产业,构建“需求导向+动态适配”服务机制,精准对接高校与科研院所资源,将科技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果树产业服务团以盐碱地改良为突破口,创新推广“抗盐碱品种+精准管理”技术体系,推广华山梨等2个新品种及水肥一体化等4项新技术,实现果实优质率显著提升。同时,制定《盐碱地酸枣嫁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指导盐碱地果园标准化生产。研发海棠酒、果脯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带动4000余户农民增收。食用菌服务团则创新“产学研用”协同模式,打造盐碱地菌菜轮作样板,示范推广羊肚菌轻简化栽培技术,测产达1051.2斤/亩。通过开发“灰黑平菇+菌渣基质”循环利用技术,年处理农业废弃物2000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1家。
创新服务机制,构建长效发展生态。为推动科技服务常态化,河口区科技局建立“1+N+X”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搭建“线上问诊+线下巡诊”双平台,解答技术问题,实现“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同时,通过制定技术规程,推动河口冬枣、盐碱地番茄等特色产品通过绿色认证,助力“草莓西红柿”获评“山东制造”品牌。实施“科技带头人培养计划”,开展技能比武、现场教学等活动,形成“专家带骨干、骨干教农户”的传帮带体系。
加速成果转化,结出乡村振兴硕果。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果树产业推广新技术12项,助农增收20%以上。食用菌产业年产量突破5.3万吨,综合效益提升17.2%。盐碱地通过“菌菜轮作+数字化管控”模式,实现番茄可溶性糖含量达12%,产品畅销北上广等高端市场。集成应用盐碱水淡化技术,节水效率提升40%,土地利用率提高35%。
如今,两支服务团正聚焦耐盐碱果树种质资源创新、食用菌工厂化智慧生产系统研发等前沿领域展开攻关。下一步,河口区科技局将持续优化“政策扶持+平台搭建+成果转化”保障体系,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效能,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核心驱动力。
来源:东营网